脐带血是现在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生物资源,对于储存脐带血是否有必要网络上众说纷纭,就在大众还迷失在各类网络信息难以判断时,55岁的陈先生却因突患疾病而认识了脐带血并结缘。
今年55岁陈先生,是一名大学教授。去年,他不幸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且已经是中末期,随后病情进展,转为急性白血病。
然而,不管是化疗,还是靶向治疗,对陈先生来说,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当地医院想到的是做半相合骨髓移植。陈先生有一个独子,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儿子的干细胞并不适合做移植。这让一家人一下子失去了了希望。
在该院会诊的孙自敏教授得知了他的病情后说“做脐带血移植吧。” 孙教授的话让他们重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孙自敏教授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脐带血移植专家。她所在的安徽省立医院,每年所做的脐带血移植数占到了我国脐带血移植总数的60%-70%,就去年数据来看,全国共进行了283例脐带血移植,其中,安徽省立医院就占了167例;截止目前,该院今年已完成六七十例脐带血移植。据悉,其采用的脐带血移植方案成功植入率达到97%,2年总体生存率达到70%。】
陈先生一家人对脐带血了解的并不多,但是了解了孙教授在移植方面的取得的成果,他们决定试一试,跟着孙自敏教授来到了安徽省立医院。
幸运的是,孙教授很快在脐带血库找到一份冻存于2015年适合陈先生移植的脐带血,细胞数和活性都非常的好。
2017年9月16日,陈先生接受了脐带血移植;植入26天,红细胞开始上升;38天后,血小板数开始突破2万……植活了!在之后的复查随访中,陈先生的状态也一直很好。
尽管一个月前发现陈先生有一些小小的状况,但经过治疗,很快就好了。孙自敏教授表示,陈先生和供者的基因已经融合适应。目前,陈先生能像常人一样生活。
脐带血移植给了陈先生又一次生命,然而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甚至网上还流传着储存脐带血无用的说法。
对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优势,孙教授也提到,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身上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已经不是自己的,而是供者的。供者的免疫细胞在病人体内生长,如果出现免疫排异,就会转化成关节炎、皮肤花斑、口腔溃疡等慢性疾病,虽然恶性病治好了,这些并发症也会伴随患者一辈子,是非常痛苦的,很多人是生不如死。
而脐带血移植最大的优势就是移植后慢性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问题的发生率低,特别是慢性全身性的GVHD的发生率不超过10%,所以能够使移植好的病人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另外,临床证明,脐带血移植的复发率是低的。
也就是说,脐带血移植一旦植活以后,后期的排异反应非常轻,生存的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看不出来他是做过移植的,并且后期的生活质量特别高。但目前脐带血库的资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孙自敏教授呼吁更多的人了解脐带血的价值,不要浪费脐带血,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生命的资源。
[编辑: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