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一名基层法官应该做的事——记全国模范法官、山东省诸城市人民法院昌城人民法庭庭长杨宁
清爽利落的短发,自信坚定的眼神;柔和中透着刚毅,微笑中充满着亲切。见到杨宁时,她和同事刚结束了一次集中执行行动,虽然有些疲惫,但谈起工作,她一下子就兴奋起来。
在法院工作19年,杨宁先后审理、执行案件7000余件,她对每个案件充满耐心,匠心打磨,在一摞摞卷宗、一场场庭审中历经岁月磨砺,从书记员逐步成长为一名法官,从法院新人变身为行家里手。她先后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面对诸多荣誉,杨宁却谦逊依旧:“我只是做了一名基层法官应该做的事”。
图①:杨宁开庭审理案件。
用真心守护每一个小家
2006年大学毕业,杨宁考入山东省诸城市人民法院。19年里,她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人民法庭工作。基层法庭处理的多是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小案。但在杨宁看来,这些小案件背后关系着大民生,用心办好每一个小案,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司法温暖。
“法律是有温度的,身为法官,需要用心、用情把这份温度传递给人民群众。”每次拿到一个家事案件,杨宁都坚持以调解为先,努力探索各种方式方法,做到案件办结的同时为当事人解开心结。
曾办过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令杨宁印象深刻。原告孙某因家庭琐事与丈夫黄某发生激烈争吵,心灰意冷的孙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并毅然决然地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
第一次开庭时,黄某并未到庭。杨宁深知,离婚对于一个家庭影响重大,于是,她耐心地与孙某沟通,试图了解孙某内心的真实想法,希望能够化解这场家庭危机。然而孙某态度坚决,坚持要离婚。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宁并没有气馁,她和书记员一起到黄某家中,深入了解案件背后的原因。在黄某家中,杨宁见到了黄某和其两岁半的女儿。由于缺少母亲的照顾,孩子的头发又脏又乱,一见陌生人,便怯怯地躲在父亲身后。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与陪伴。如果父母离了婚,这么小的孩子该怎么办?”杨宁深知一个破碎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她总是能从女性视角、母亲视角去考虑、审理家庭纠纷案件,此情此景更坚定了她尽力挽救这个家庭的决心。
杨宁把黄某拉到一旁,推心置腹地与他聊了起来。黄某满脸悔意:“我不想离婚,我知道我错了,我会努力改正。”杨宁看到了黄某的诚意,便嘱咐他下次开庭时一定要带孩子到法庭。
第二次开庭那天,杨宁特意安排一家三口在调解室见面。当躲在黄某怀中的女儿怯怯地叫出一声“妈妈”时,孙某当场泪如雨下。在杨宁多次沟通疏导下,黄某表示会痛改前非,绝不再出现暴力行为,并承诺会好好照顾孙某和孩子。孙某也被丈夫的诚恳和女儿的呼唤所打动,她的态度逐渐软化,最终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维护法律的公正,更要关注当事人的情感和家庭。在处理案件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耐心和关怀去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杨宁在办案中总是以一颗柔软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当事人。
用力跑出公平正义“加速度”
2017年6月,诸城法院组建审判团队,杨宁作为立案庭副庭长,成为速裁审判团队的“带队人”。
速裁审判团队以快速裁判简易民商事案件及小额诉讼案件为主要工作,杨宁在加入速裁审判团队后,合理协调分配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及法警的工作,努力提高一次开庭成功率。
杨宁站在审判庭门口,等待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审理完结。该案被告人李某是她接手的变更抚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
当天上午,原告张某匆忙来到法院,起诉前夫李某要求变更抚养关系。杨宁在与张某的沟通中了解到, 张某离婚时,与前夫李某约定婚生子女由男方抚养,如今李某因交通肇事即将入狱服刑,家中年迈的老人无力抚养照顾两名子女。
看着心急如焚的张某,得知李某交通肇事案件正在开庭审理,杨宁当即与刑庭联系,安排双方当事人会面。
在张某与李某会面之前,杨宁抓住时机做起李某的思想工作,为其分析了服刑后的种种不便。“血脉亲缘是断不了的,尽快变更抚养关系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缓解了老人的生活压力,你也能够放下心理负担,好好改造,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一句“血脉亲缘是断不了的”让李某下定决心,当场达成变更抚养关系协议。从提交起诉书到出具民事调解书,该案用时还不到一天。
像这样快审快结的案件屡见不鲜,在依法公正审理的前提下,杨宁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简化程序、缩短审限,判决结案的案件中80%做到了当天开庭当天宣判。很多案件当天立案当天调解,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当庭过付的也不在少数。加入速裁审判团队后,杨宁就进入快节奏的审判方式,将雷厉风行的审案态度发挥到了极致。
图②:杨宁向社区干部了解案件情况,联合做调解工作。
“作为法官,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办案效率,不让当事人多等一天。”繁简分流、快慢分道,在速裁团队的5年里,杨宁共审结案件3700余件,服判息诉率多年保持在98%左右,平均审理期限也从刚开始的20天缩短至了不到9天,实现了办案质量、效率、效果“三优”。
敢担当让纠纷实质化解
2022年5月,杨宁负责诸城法院昌城人民法庭工作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中的杨宁,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捧最烫的“山芋”,敢挑最重的“担子”。面对复杂疑难案件,她主动请缨,凭借着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深挖案件细节,条分缕析法理情,把责任、感情融入到每一起案件中,用耐心与细心,抽丝剥茧、疏通症结,直至实现纠纷实质性化解。
“杨庭长工作起来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不管任务多艰巨、难题多棘手,她总是干劲十足,迎难而上,那种敬业和执着,我打心底里佩服!”昌城法庭副庭长张丹丹谈及对杨宁的印象,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2023年5月,王某等68人诉山东某食品有限公司、李某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一案进入强制执行阶段。该公司所使用的厂区、厂房均为租赁性质,可供执行的固定资产寥寥无几;执行申请人提供的财产、债权线索经查证均未实际存在。
一道道难题接踵而至,杨宁骨子里那股较真的劲儿被彻底激发了出来。白天,她积极与驻地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寻求解决办法;夜晚,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她一页一页翻看卷宗,不时对着案件资料蹙眉沉思,不断在脑海中思考着各种解决方案,墙上的时钟指针转过了一圈又一圈,她却浑然不觉。
公司可供执行的财产较少,杨宁决定从被执行人李某身上寻找突破口。她多次约谈李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其阐明拒不履行义务的严重法律后果,可李某仍心存侥幸,顾左右而言他。杨宁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对李某实施拘留,断了他继续逃避执行的念想。同时,杨宁考虑到,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单靠强制手段远远不够,还得争取李某亲属的支持。于是,她多次耐心做李某亲属的思想工作,从法理到情理,层层剖析案件情况。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李某的亲属表示愿意协助筹措资金清偿部分债务。最终,案件成功执结,68份翘首以盼的权益稳稳落在职工手中。
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杨宁总会放在心上。2022年11月底,在诸城市信访局值班接访的杨宁接待了被拖欠工资的6名农民工。
杨宁一边安抚他们激动的情绪,一边向他们详细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按照相关程序,杨宁将工人的诉求反 馈给信访局后,信访局会转给相关职能部门跟进办理,就不需要她继续负责了,但是她一直都将这件事放在心里。
为了帮他们彻底解决问题,接下来的几天,杨宁多方查阅案例、资料,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最终拟定了“五步”解纷思路,并向院里作了汇报。
“应该先核实工人真实身份,再核对欠款数额。还要查清具体的欠款人,是发包方、承包方,还是下边的包工头等。有钱的话直接采取措施兑现,没钱的话,是否政府出面先行垫资,再向责任方慢慢追偿。如果有违法违规人员,要从严打击。”对于最初的“五步”解纷思路,杨宁自认为并不成熟。
经过进一步探讨,诸城法院以杨宁的“五步”解纷思路为基础,推出了完善版的“五步工作法”,协调帮助诸城市治理欠薪工作专班快速查清责任主体,工人的欠薪很快就到位了。近两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借助“五步工作法”,为3000多名农民工追回欠薪3500多万元。
图③:杨宁开庭审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勇创新让“小法庭”释放“大枫能”
“昌城辖区有大大小小的企业5000多家,涵盖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精密铸锻、畜牧养殖等多个行业领域……”
“昌城镇种植板栗的历史已有400多年,全镇现有板栗1万多亩,年产量2000余吨……板栗已经成为带动老百姓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说起昌城镇的产业,杨宁如数家珍。杨宁负责昌城法庭工作后,围绕服务昌城高质量发展,一直努力着。
为精准服务企业法治需求,杨宁创新“项目式”“订单式”等多元普法形式,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依法经营和管理水平。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企业之间的纠纷主要是因为法律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做的不到位等,于是联合工商联、镇党委政府、商会,共同打造了“企业之家”。“企业之家”在商会设立了专门的圆桌调解室,有分歧、有纠纷了,大家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共同商量解决方案。
“我们昌城法庭一共12名干警,要让‘小法庭’释放大‘枫’能,就得依靠党委政府,深化多元解纷,让行内人说理、法院人说法,努力实现‘1+1>2’的效果。”杨宁表示。
量变引发质变,随着对企普法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源头预防效果也逐渐显现。2024年,昌城法庭受理涉企诉讼案件104件,比2022年下降28.28%。
图④:杨宁和干警到板栗市场普法宣传。
每年的深秋时节是板栗收获的黄金季,在昌城镇的栗园社区,处处都能看到收购板栗的摊位,远至河北、临沂的客商都会来此抢购。这时,都能看到昌城法庭干警现场普法的身影……
借鉴“企业之家”的做法,切实为昌城镇的板栗产业保驾护航,2023 年杨宁着手打造“板栗法庭”。与昌城镇党委政府、栗园社区深入沟通,达成“助产业、促振兴”的共识。一方面开展现场普法宣传和巡回审判,以现实案例向栗农、收购商等普法。另一方面加强诉前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网格调解员等解纷作用,为“板栗法庭”配强“外援”。
在“板栗法庭”的努力下,板栗交易产生的纠纷持续下降,更多的纠纷在社区里就解决了。2024年,昌城法庭受理的涉板栗交易案件数量首次实现了“零”。
图⑤:杨宁到被执行人家中做调解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杨宁送法进企、进社区24次,发放普法资料1000余份,解答法律问题200余个……这些数字背后是她脚下沾过的泥土,深刻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本色。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法官应该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保持热爱、不忘初心,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法律为基,以良知为秤,办好每一起案件,才能不负“人民法官”的称号。
身处基层审判执行一线,处理最多的是民生小案,但是小案件关系大民生。工作中,我始终把“公正审判、高效工作”作为座右铭,用心用情解民忧,高质高效解纠纷。很多民事案件并不是黑与白、是与非的简单冲突,而是包含着当事人的情感纠葛。我坚信“法官有温情,司法有温度”,只要用真心对待每一名当事人,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就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最基层单位,处于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作为一名人民法庭庭长,我将带领团队积极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依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手记:于平凡中绽放
19年的岁月磨砺,让杨宁从初出茅庐的法院新人成长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
工作中的杨宁有一股子“倔劲儿”,不服输、不畏难、不怕苦。不管问题多棘手,她总是迎难而上,把责任、感情融入到每一起案件中,用耐心与细心,抽丝剥茧、疏通症结,直至实现纠纷实质性化解。
家事无小事,每一件家事案件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起落兴衰。对待家事案件,杨宁始终秉持为民之心,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耐心化解一处处“小矛盾”,用情修复一个个“小家庭”。
民生大于天,针对近年来常见的农民工讨薪纠纷,杨宁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提出了“五步”解纷思路,并集合全院智慧,推出了完善的“五步工作法”,为高效治理农民工欠薪纠纷提供了“最优解”。近两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借助“五步工作法”,为3000多名农民工追回欠薪3500多万元。
发展是“硬道理”,杨宁到昌城人民法庭工作后,围绕依法服务昌城镇高质量发展,积极走进企业、社区调研,联合工商联、镇党委政府、商会,共同打造了“企业之家”,精准服务企业法治需求,深化多元解纷,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守护公平正义、坚持司法为民是每一个法院人的梦想。”杨宁怀着这份对司法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扎根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法治的追光者,她如那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倔强热烈,逐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