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浇灌生命绿树

——记平度市劳动模范、平度市人民医院主管护师邹维华

2016-05-16 15:35   来源: 商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是南丁格尔的一句名言。从事医护工作37年来,邹维华一直以此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多年来,她在护理工作平凡的岗位上,始终把为病人服务,为病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用美好的心灵和精湛的技术呵护着每一位患者,谱写出一曲曲救死扶伤的感人华章……她先后被授予“平度市卫生系统学习袁百忠十佳青年服务标兵”、第二届“平度十大杰出青年”、“平度市服务创新能手”、“平度市卫生系统优秀护士”等多项殊荣。今年,被授予“平度市劳动模范”称号。

  “既然从事护理这份工作,干就得干好,干就干一流,决不能让病人失望……”

  翻阅了一下邹维华的简历,1979年,年仅17岁的邹维华从潍坊护士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寿光县人民医院做护理工作。1986年调到平度市人民医院,先后在小儿科、急诊科、保健科、护理部等科室一直从事护理工作35年,2014年被安排到医院投诉办公室工作。

  邹维华常说:“既然从事护理这份工作,干就得干好,干就干一流,决不能让病人失望……”做一名优秀的护士必须拥有扎实的护理理论和精湛的护理技能。为此,不管是在哪个科室,邹维华都非常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工作之余,她阅读了大量的业务书籍,顺利通过了护理专业大专自学考试。邹维华肯钻研,碰到不懂的问题,愿意打破砂锅问到底,向同事请教,向书本请教。经过多年来理论结合实践,勤学苦练,她练就了一套扎实的技术本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2001年,邹维华取得了主管护师资格证书;2003年被医院聘为主管护师职称。

  在平度市人民医院小儿科,邹维华练就了“一针见血”的过硬穿刺技术,令同事们佩服不已。在病情观察、疾病护理、心理护理、疑难问题解决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成为全院护士的学习楷模。在急诊科工作期间,她应急能力强,在内、外、妇、儿、五官科、手术室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能够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技术,以及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的使用,成功为无数例危重病人实施气管插管术,多次在救护车上成功为急产妇接生婴儿。在历次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中毒事件中,她亲临现场,凭着精湛的技术抢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2006年春天的一个清晨,120急救中心接来一位病人,患者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心音消失,多数人认为病人获救的可能性不大,可邹维华一点也没放弃。她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抢救……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静脉用药,只用了不到30秒的时间,便顺利为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接着,持续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静脉用药,抢救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心电图终于跳跃起生命的火花,患者有了自主呼吸,血压回升了,病人得救了。多年来,邹维华熟练掌握的这种快速气管插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急诊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带出了一批技术能手,使一个个危重病人起死回生,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生命救护神”。

  “病人都是咱们的兄弟姐妹,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邹维华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病人都是咱们的兄弟姐妹,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平度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危重患者多、流动病人多,工作量大,这个特殊的岗位对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1997年至2007年,邹维华在急诊科担任副护士长负责门诊工作,一干就是10年。她心系病人安危,视病人如亲人,服务细心、周到,用满腔的热忱诠释着对护理工作的无比热爱与精诚。

  在同事们眼里,邹维华虽然身体娇小,可干起工作的那股劲头是一般男人所不能比的。2003年前,120急救中心与急诊门诊合并办公时,邹维华带领着19名护士承担着包括120院前、院内急救,急诊病人的接诊、抢救观察工作,还担负着急诊手术室、注射室、换药室和全院的中心输液工作。当时,仅“120”每月接送病人在400多人次,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她团结带领护士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奋战在急诊这个“小战场上”,没有一人有怨言,没有一人打退堂鼓。多年来,每当遇到一些重大危险的抢救工作,邹维华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为抢救被21吨重集装箱积压在车头的伤者叶胜全时,邹维华冒着生命危险在车祸现场的深沟里抢救病人,她一手扶着氧气筒,一手举着吊瓶,全然不顾那21吨重的集装箱会砸到自己的身上。一次,邹维华到田庄镇接一名因头外伤导致呼吸衰竭的无名氏时,她一路为其做人工呼吸,由于田间小路颠簸,她的尾骨损伤了,但她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工作,没休一天病假。在抢救现场,她从血泊中将尚有心音的伤者抢出背进救护车,不顾失事在半山腰的货车随时可能翻进山沟的危险,用手扒出挤压在车里已断肢的病人……

  在患者心里,邹维华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护士长。当时,在急诊科工作10年间,几乎天天都有“三无”(无姓名和居住地、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无抢救治疗经费)病人,他们没有家属,没有钱付医药费,有的甚至昏迷不醒或精神异常……对这些特殊的患者,邹维华为他们喂饭、喂水、端屎端尿,还从自家带来衣服送给患者,有时还亲自给他们买饭。在患者孤寂的时候,细心的守候在身旁,与他们真诚交流,让他们得到心理安慰。张戈庄镇一青年因脑外伤多次入住急诊科,他脾气暴躁,与家人不和,无一人陪护,在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邹维华亲自为其护理,一日三餐为病人喂饭,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的这份爱心终于感动了这位患者的家人,他们彼此谅解,和好如初。

  患儿李春燕,因肾病综合症住院需低盐饮食。当时,小春燕想吃炒肉片,因家在农村,邹维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曾多次为小春燕送炒肉片,并做一些可口的低盐饭送到床头。一次,邹维华在中午下班的路上,发现路边有一位被人撞伤的老大爷,她顾不得家中还有等着吃饭的孩子,迅速用车子推着大爷来医院治疗,并为其垫付了医药费,还买了包子、送来热水,并想方设法与其在麻兰镇的家人取得联系,感动的老大爷及其子女齐称她“好心人”。 为病人垫付医药费、车费……多年来,遇到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邹维华不知做了有多少次,她也不去记、也记不清。

  在小儿科工作期间,邹维华常在晚上到科室解决小儿输液困难的问题;她常在深夜赶赴车祸现场抢救病人;她为了抢救大批中学生中毒患者12小时顾不得饮食;她生病用带着输液针的右手为特胖婴儿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病房过年不能回家的患者,她从家里端来饺子;没有换洗衣服的患者,她从家里捎来衣服常备在科室;她为走失在河边的智障青年更衣喂饭,通过电视台寻找到了家人……

  急诊科工作压力大,邹维华始终把朝夕相处小姊妹们的喜怒哀乐牵挂在心里,凡是结婚、生孩子的,她都会热心的为她们张罗筹办,送上最衷心的祝福。护士有生病、动手术的,她为其送饭煎药,陪她们渡过难关……她热爱生活、喜欢文体活动,每年院里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她都积极带头参加。在她的带动下,当时急诊科连续多年获院内文体活动一等奖。

  “医护人员应该多为病人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让患者满意……”

  邹维华说:“医护人员应该多为病人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让患者满意……”2014年因工作需要,她被调到医院投诉办公室,担任患者投诉接待受理工作。面对岗位的变动,邹维华在这个让大家都感到头疼的岗位上,以服务患者为导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以持续改进医院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自己贴心的服务,及时化解患者的怨气,把投诉和纠纷消灭在萌芽中,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让患者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邹维华说。年逾六旬的患者刘先生,胃镜检查取出的标本需要送病理科做进一步检查。早晨空腹来到医院做检查,检查后又饥又累,拿着标本小瓶,在医院里走来走去,也没能找到病理科。为此,刘先生怒气冲冲来到投诉办公室,向工作人员投诉医院服务不人性化,标识不清楚。邹维华连忙安抚刘先生坐下并递上热水让他休息,并详细问清了刘先生遇到的困难。邹维华看到患者年龄偏大、行动不便,马上找来导医将患者标本送到病理科,又向刘先生仔细说明了病理科的位置、楼层和联系电话,叮嘱他几天后取报告单,取到报告单后怎样找大夫诊断等等,使刘先生深受感动,说道:“这个大夫真好,我发着火来的,在她这里,俺消了气……”邹维华还把类似的患者意见建议加以汇总进行整理,发现门诊送检的标本每天都在几十例,病理科位于住院楼,不方便患者找寻。于是,邹维华将改进意见汇报给科主任,经主任向院办公会汇报。很快,院办公会决定,在门诊楼设立病理科门诊,专门负责门诊患者标本的送检和报告单领取,为患者就诊检查带来极大的方便。

  患者小方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到投诉办公室反映问题,邹维华仔细查看了几次来院就诊的病历资料,通过和小方耐心交谈,发现了投诉者的症结所在:由于患者对医学术语的误解,医生也没有解释得让他充分接受,导致了小方对治疗效果和预期有了偏差。面对这种情况,邹维华找来专业大夫为小方的下一步治疗拟定了方案。看到小方体质虚弱,邹维华又亲自陪同小方做了各项辅助检查,一直到小方手术,邹维华都悉心关照,问寒问暖。小方出院后,特意打来电话:“邹阿姨,多亏遇见你,这些天我治疗效果不好,都绝望了,一心想找医院的麻烦,是你让我明白了病情,也了解了医学知识,谢谢你!”

  身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护士长,邹维华时刻把患者的疾苦挂在心上,待患者如亲人。去年年底的一天,邹维华在办公室外面遇到一位倦缩在墙角的老年女性患者,忙走上前去询问,得知该患者因拿药花光了钱,无钱吃饭也不能回家。邹维华二话没说,从兜里掏出50元钱递给患者说:“大姐,给你这50元钱,先吃点饭,然后买个车票回家吧。”患者望着素不相识的邹维华,眼里泛起泪花说:“你真是个好人!”“好人”、“好医生”,从事医护工作37年,邹维华得到无数次这样的称谓。

  邹维华说:“做个好心人,当一名好医护人员,我会一辈子这样去想,去做……”

  通讯员 宗绪昌  王锡海  王琳  焦建光

   [编辑: 董芳]

相关阅读

爱心 浇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