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首例!一把“天平”巧提胸骨,微创切除纵隔肿瘤

2025-10-28 13:44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23059) 扫描到手机

近日,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医学中心徐统震手术团队,在主任卢恒孝、副主任李伟的指导下,借助这项技术成功完成山东省首例 “天平拉钩经皮悬吊剑突下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 ,为一位前纵隔肿瘤患者带来了精准、微创的治疗新选择。

6厘米肿物“藏”在前纵隔 位置险要!

患者张先生因前胸部不适进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肿物,影像显示其紧贴左无名静脉,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和风险都比较高。

胸部CT显示为前上纵隔肿物,直径达6cm

多学科配合,为手术保驾护航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反复评估病情、详细讨论,为了给术中完整剥离肿物创造更大空间,手术团队根据科室集体讨论意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行“天平拉钩经皮悬吊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

天平拉钩安装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医学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徐统震于今年6月刚参与撰写了我国首个《胸骨抬高经剑突下入路前纵隔肿物胸腔镜手术中国专家共识》,本次手术也是对该共识标准流程的成功实践。

手术过程中,麻醉一科刘振海主任团队为手术提供了安全的麻醉保障,李奕臻、张文豪护理团队以及助手韩振宇、谭笑岩密切配合,确保了手术的流畅进行。

徐统震手术团队在手术中

微创效果显著,术后三天出院

手术团队在剑突下3cm的单一切口下,通过独特的经皮天平拉钩技术,巧妙地避免了对胸骨的牵拉和损伤。术中细致分离肿物与周围组织,精准切除病变组织。团队配合默契,术中几乎无出血,手术历时不到一小时顺利结束。术后当日患者就下床活动,正常饮食,术后第3天一早便顺利出院,真正地践行了快速康复。

完整切除直径6cm纵隔肿物

传统术式视野受限“天平拉钩”拓展操作空间

前纵隔肿物来源多样,多数与胸腺相关。目前,胸腔镜微创手术是治疗可切除前纵隔肿物的标准方式,但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空间狭小,传统胸腔镜手术常常面临视野暴露不充分、器械干扰等问题,影响手术彻底性和安全性。

“天平拉钩”装置由华西医院田东教授首创,其核心理念是“经皮悬吊”,即通过在胸壁做两个微小穿刺孔,将特制拉钩置于皮下并连接到体外支架,像“天平”一样轻柔抬起胸骨,显著扩大前纵隔空间。该技术可将胸骨后间隙扩展至6cm以上,清晰显露周围重要结构,有助于精准、完整地切除病变。

相比传统“骨性”牵拉,“天平拉钩”的“软性”提拉方式能进一步减轻术后疼痛,尤其适用于位置较高的前纵隔肿瘤。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漏斗胸矫治、经剑突下肺大疱切除等手术,应用前景广泛。

微创再升级:

“经皮悬吊”带来多重优势

“天平拉钩经皮悬吊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可被视为微创手术的再升级:结合了单孔胸腔镜、天平拉钩经皮悬吊的技术,带来了多重优势。


创伤更小

仅一个3厘米左右的切口+两个5毫米级穿刺点,远小于传统开胸(20~30厘米)或多孔胸腔镜(3~4个1~2厘米切口)。


疼痛大幅减轻

切口小、不切断肌肉、胸骨和剑突,术后疼痛感显著降低,镇痛药需求明显减少。


恢复显著加快

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早(4小时后即可下床),住院时间缩短(通常术后2~3天即可出院),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美容效果更佳

单个小切口更隐蔽,多个微小穿刺点几乎不留痕。


视野更优,操作更稳

天平拉钩悬吊系统提供稳定开阔视野,辅助精准暴露,在单孔限制下仍能保证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


潜在并发症风险降低

减少了胸骨、无名静脉、神经的损伤及切口感染等风险。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在胸部微创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为纵隔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安全、微创的治疗新选择,不仅提升了医院的胸外科诊疗水平,也为潍坊及周边地区的纵隔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将推动区域胸部微创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