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到优质,伊利以品质升级铸牢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5-09-25 15:12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5540) 扫描到手机

九月青岛,海风拂面。在9月24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的"奶牛健康养殖与乳制品安全论坛"上,伊利集团原奶业务质量副总监许红岩分享的一份报告:《从安全到优质——全链路品控助力中国牛奶优于欧盟标准》,展示了中国奶业品质升级的新篇章,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伊利集团原奶业务质量副总监许红岩分享报告

这份报告背后,是中国奶业用二十年时间完成的一场"百年跨越"。曾几何时,中国奶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如今,中国奶业不仅实现了关键指标全面优于欧盟标准,更在奶牛产量、品种改良、数智化养殖等维度上建立起全球优势。

第九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开幕式

"我们不再仅仅追求'安全',更要实现'优质'。"许红岩的分享发言,折射出中国奶业从复苏到引领的底气。而这份底气的根基,正是伊利构建的世界级全链路品控体系。作为行业龙头,伊利始终坚守“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将高品质管理贯穿“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原奶采集储运—加工制造—消费者”五大环节,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控体系。在上游奶源质量管理端,拥有80多个检验单元、2000余名专业检验人员,配备先进检测设备与智能化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从源头到原奶的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严密管控。在牧场养殖运营端,伊利创新推出“牧场管理十化”模式,涵盖养殖规模化、管理标准化、饲喂精准化、养殖智能化、动物福利化、人员专业化、环境友好化、资源循环化、质量可溯化、效益最大化十大维度,系统提升牧场现代化水平,从源头筑牢全链路品质升级根基。

报告分享现场与会者积极参与

牧场管理升级,铸牢品质根基

在宁夏春田牧场的智能化牛舍里,每头奶牛都佩戴着智能耳标,实时监测每头奶牛的行为运动和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这些数据通过"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汇聚到云端,AI智能体即时分析并给出最优养殖方案。这正是伊利推动牧场从"多、散"向"大、强、精"转型的生动缩影。

"品质不是检测出来的,是种出来、养出来、管出来的。"伊利将品质管控的起点,放在了遥远的田间地头,通过“种-管-贮-用”全链条的品质管理体系,所服务牧场饲草料种植实现亩产、质量、消化率全面提升,其中玉米青贮的"双33%"标准(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超过33%)已成为行业标杆。而精准饲喂系统更是科技养牛的典范,有效解决了奶牛挑食和健康问题。

标准化牛舍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让人印象深刻:夏季,风扇和喷淋系统根据温湿度自动启停;冬季,恒温饮水槽确保水温维持在14-17℃。这些细节管理显著提升了奶牛福利,从而提高了产奶量和原奶品质。据了解,通过改善牛舍环境,奶牛的单产提升了近10%。

奶牛品质升级,打造品质核心

在呼伦贝尔天兴牧场,技术人员正在为高品质的优质奶牛进行胚胎移植。这是伊利"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的重要一环。通过奶牛基因检测芯片,伊利能够在牛犊阶段就预测其未来的生产潜力,将传统需要6年的种牛选育周期压缩至2年,遗传进展提升40%。

"每头高品质的优质犊牛,都是牧场未来3-5年的利润源泉。"天兴牧场主表示,自参与伊利的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以来,牧场繁育率提升至36%,单公斤奶饲喂成本稳定降至1.63元以下。目前,伊利已服务全国合作牧场培育兼具健康、高产、高繁、抗病、长寿、低碳特质的"六优"高品质奶牛300多万头。

这项创新背后是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突破性成果——奶牛育种基因芯片。相比全基因组测序,这项技术效率提升4倍以上,成本降至1/5,准确率高达85%以上。配合性控准确率达94%的冻精技术,中国首次构建起"芯片检测-智能选配-精准繁育"的完整育种闭环。

数智化智慧升级,驱动品质引擎

伊利自主研发的"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代表了养殖业数字化最高水平。系统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基于超1000万头奶牛、500亿条生产记录的数据资产,实现智能决策和预警。在宁夏春田牧场,系统内每头奶牛数字化档案一应俱全,当输入生产中的养殖技术难题后,系统的AI智能体都会立即给出最优解决方案,真可谓“奶牛养殖业DeepSeek”。

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更是大幅提升效率。自动清粪机器人保持圈舍清洁,推料机器人保证奶牛及时采食,挤奶机器人实现无人化作业。这些智能化创新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养殖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更保障了原奶品质。数据显示,应用数智化管理体系后,牧场奶牛单产提升3.62公斤,综合管理成本降低0.32元/公斤。

在原奶运输环节,伊利智能物流平台通过"双中台"赋能,优化运输里程9.3%,年降本超千万元。全程冷链监控确保原奶在4-6℃条件下运输,最大限度保持新鲜度。

品质突破,关键指标全面超越欧盟标准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中国牛奶品质实现历史性跨越。伊利合作牧场的原奶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体细胞等核心指标远远优于欧盟标准。2023-2024年,连续两年实现原奶菌落总数平均值远低于10000CFU/mL,进入四位数时代,实现划时代的进步。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

伊利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牛奶质量上,更体现在带动全产业链品质升级上。每年,伊利派出1000余人的技术服务团队,为合作牧场免费开展10余万次现场服务指导。自2014年以来,通过这些服务,伊利合作牧场的奶牛日单产增幅突破16.1公斤,达到37.1公斤,平均每年为合作牧场降低养殖成本4.1亿元。

"这'一升一降'帮助合作牧场增收达160亿元,带动全国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许红岩在报告中指出,在黑龙江新合牧场,仅玉米秸秆黄贮技术应用一项,每月就帮助牧场节约成本34.5万元。而"粗饲料本地化"方案更将农副产品、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率提升至90%,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从"喝不到"到"有得喝",再到"喝得好",中国奶业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历史性跨越,重获"国奶自信"。正如许红岩在报告最后所言:"全链路品控是保障品质、赢得信任、实现超越的核心引擎和坚实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奶业正以全产业链现代化实践,向全球消费者讲述着中国奶业品质故事。而这杯凝聚着奶业创新与品质担当的牛奶,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最佳诠释。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