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消保科普:警惕非法“代理退保”陷阱

2025-09-15 16:12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4906) 扫描到手机

近年来,保险市场上出现一种名为“代理退保”的灰色服务,它们打着“全额退保”“无损失解约”的旗号,通过社交平台、电话短信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这些看似贴心的服务背后,却是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不少消费者不仅遭受经济损失,更面临信息泄露、法律风险等多重危机。

严厉打击代理退保黑产,国家重拳整治乱象!

案例一:泉州犯罪团伙的覆灭

2025年9月,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个“代理退保”犯罪团伙作出终审裁定,维持一审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分别判处主犯林某杰、马某华有期徒刑11年、10年,并处罚金;其他6名成员也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林某杰、马某华以“全额退保”等为诱饵,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并通过伪造证据、反复投诉等方式,胁迫保险公司在依法退还保险合同现金价值之外,超额支付补偿款,再从中抽成。

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林某杰为93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约185.6万元;马某华为21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经济损失约32万元。

(案例来源:泉州网)

案例二:黑产人员被判刑

2025年1月,某地区人民法院判决10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至3年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责令向被害人退回赃款。

该案涉案人员非法购买客户信息,冒充保险公司售后工作人员,谎称自己有“内部关系”“能办理保险高额退保”等,以此为理由向被害人收取手续费,实际上并未办理全额退保,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

(案例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代理退保的多重风险

委托不法中介代理退保”将给消费者带来多重风险:

经济损失风险:代理退保”通常通过高额收费牟利,收取退保金额20%至50%甚至更多的高额“手续费”“咨询费”。有的还会通过控制消费者账户等方式直接截留、侵占退保资金。

保障丧失风险:退保后消费者将丧失正常保险保障,再次投保时由于个人风险状况、年龄及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被拒保等风险。

信息泄露风险:不法中介通常要求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及保单情况,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借贷、套现等牟利行为,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和被用于非法活动的巨大风险。

法律风险:不法中介通常教唆、指使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消费者编造理由、伪造证据进行投诉、举报或诬告,使消费者面临被诉讼的法律风险。

非法理财陷阱:可能在消费者终止保险合同后要求“退旧投新”,购买其推荐的所谓“高收益”“高保障”的“理财产品”,形成“连环套”。

如何识别非法代理退保陷阱

非法代理维权通常有三大特征,遇此情形务必警惕:

虚假承诺诱饵:宣称“100%赔付”“全额退保”等绝对化结果;

索要核心信息:要求提供保单、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证件原件或关键信息;

虚构特殊渠道:谎称有“内部关系”或“司法绿色通道”,诱导委托并收取高额费用。

正规维权渠道指南

金融消费者应理性、谨慎决策,同时通过以下正规渠道、合法途径解决诉求和纠纷:

优先协商: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的,直接向相关金融机构投诉,理性主张权益;

申请调解:协商未果,可向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如保险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专业调解;

仲裁诉讼:消费者如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纠纷的,如果合同约定了相关仲裁条款,可以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温馨提示

保险的核心价值是风险保障,消费者退保需谨慎评估自身需求。

如有退保或保单疑问,应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等正规渠道解决,切勿轻信所谓“代理维权”。

大众报业·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