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机制,赋能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今年以来,潍坊市教育局坚持以“小切口”破题、用“微创新”积势,立项实施了一批局长突破项目、校园“微改革”项目,为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赋能加力。根据中期交流情况,我们精选了部分优秀案例进行展播,分享交流来自县市区和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天推出第六期。
今年以来,高密市聚焦“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目标,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与教育治理难点,构建起多学科、多层次、多方联动的课后服务生态,惠及学生5.6万人。
一、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成长基础
在全省率先实现作业、课堂与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建立“基础+弹性+实践”分层作业体系,推出“作业熔断”等十项措施,学生日均作业时长减少42分钟。构建“1+1+X”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航空、编程、非遗等124门课程,孵化59个特色社团,惠及学生2.8万人次。贯通全龄培养,实施“少年科学家计划”,128人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慧育365”早教模式实现幼儿园托育全覆盖;假期推出“英才计划”阶梯课程,联合科技馆、博物馆等共建17个基地,256名学生荣获省级科技奖。
二、健全服务机制,促进城乡均衡
出台潍坊市首个县域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建立“分类限价+动态减免”机制,累计减免费用28.6万元,惠及学生1523人次。组建课后服务共同体,以5所市直学校为龙头,带动171所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开发共享课程327门,受益学生1.2万名。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年均流动210人,制定服务规范,统一课程标准、师资培训、资金管理等核心要素,实现城乡服务质量“无差别化”。强化非学科类机构全周期监管,32家机构入选“白名单”,对家长认可率低于80%的机构强制退出,累计清退不合格机构7家、更换课程112门。开展机构教师专项培训,年均组织教研活动48场,推动课程迭代升级,30门课程获评潍坊市“精品课程”。
三、创新治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
联合科大讯飞开发“课后服务智慧大脑”,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日均处理数据12万条,课程推荐准确率达89%,“一码通”平台课程匹配度提升至65%。依托智能平台,建立智能监测体系,课程问题整改响应时间缩至2小时,教师课堂效率提升35%,生成4.5万份学生数字画像。创新多主体评价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评价模型,开发包含7类42项指标的评估系统进行多元评价,月度评估客观性上升50%,形成“数据驱动、多方共治”的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