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诗词根系深扎沃土,文化惠民润泽昌城
近日,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成功举办芦河诗社诗词培训班,此次培训邀请到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王京华等诗词大家,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诗词文化盛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芦河诗社作为诸城市首个乡镇诗社,前来上课的学员多为热爱诗词与乡土文化的“庄稼人”,有刚忙完田里的活赶过来的,有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忙里偷闲过来听课的,在现场60余位学员们认真专注听课的脸上,看得到对诗词纯粹的热爱和对此次培训澎湃的热情。
“我子女都在外地,成天没事干就养点牲畜种点菜,写诗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一有点灵感我就记下来写到诗里,听说今天诗社有老师来讲课,我就赶过来学习了,有些地方弄不懂,希望老师能为我答疑解惑。”芦河诗社成员王树海告诉记者。
“写诗不是文化人的专利,平仄的规律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王京华将诗词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方言,用直白的“土话”,给学员们讲诗歌的发展,讲苏轼与诸城的渊源,讲昌城镇巴山潍水的历史典故。教学紧扣乡村生活,老师们积极引导学员观察身边的农耕场景、节气变化。现场学员专心致志、踊跃发言。王京华告诉学员们:“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细心感悟生活,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不知不觉培训班已临近尾声,王京华为现场学员布置下了“课后作业”——创作一首诗词记录此次芦河诗社诗词培训班的心得体会,并上传到诗词学习群,之后将有专业老师进行批阅指导,培训班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培训虽已结束,但学员们的热情仍未停歇,芦河诗社成员卢志湧自豪的给记者介绍起芦河诗社的优秀作品:“孙健友的这篇《我可爱的家乡》被选录在《现代文学特刊》上,还有沈培忠的这两首诗发表在了《中国日记报》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芦河诗社共有十余篇诗词荣登国家级、省级报刊。
诗词文化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乡镇文化事业的繁荣。据了解,昌城镇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依托为民服务中心打造了集图书阅览、舞蹈健身、书法绘画等功能于一体的昌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巴山潍水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成立了全市首个乡镇诗社,培养了茂腔、广场舞等文体活动队伍32支,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昌城镇副镇长李婷婷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旨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基层,满足诗词爱好者们的创作需求。下步,我们将坚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弘扬昌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众新闻·半岛网记者 迟海雯 通讯员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