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晚期组织粘连 医生妙手切除“二手”肿瘤

2014-03-24 17:31   来源: 商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3月24日消息  2013年8月,张峻兴(化名)发现胃部肿瘤,当地医生打开腹腔后,却因医疗水平所限,未能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后经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科科主任毛伟征检查发现,张峻兴的胃部肿瘤已经浸润到周围多处重要脏器表面,虽然已经属于局部晚期,好在尚未出现远端转移,仍有根治性切除的可能。但是由于之前已在当地医院进行过一次手术,使得“大”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粘连更加复杂,如同一盘煮好并搁置良久“粘成一团”的饺子,让“二次”根治性切除手术雪上加霜。

  第一次开刀肿瘤仍旧遗留腹中

  2013年年初,不到60岁的张先生发现自己饭量大减,上腹经常饱胀不适,稍微喝点酒就会恶心、呕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不断加重,2013年8月底的一天,经胃镜、CT和病理检查提示张先生罹患了胃窦癌。由于肿瘤发现得太晚了,当地医院医生在全麻下打开张先生的腹腔,发现胃窦部肿块约7×6cm,已经浸润粘连胰头被膜、肝十二指肠韧带、十二指肠球部、横结肠系膜等。由于当地医院不具备综合手术的条件,医生只能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进行了胃空肠吻合术,达到暂时解除胃癌梗阻的目的,而肿瘤则继续“留在”张先生腹中。

  乐观豁达的张先生不愿就此“放弃”生活下去的希望。在当地医院完成第一次手术后,体能略有好转,他便来到市立医院东院求诊。接诊的是普外科主任毛伟征,由于胃癌晚期、姑息手术后、腹腔各脏器重度粘连,这让二次手术间隙变得异常狭小,手术风险、手术难度数倍增大。为了确保张先生的“二手”肿瘤切除手术获得成功,毛伟征主任在优化普外科力量的同时,邀请肿瘤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科室,根据张先生的身心状况、肿瘤具体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向,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共同为他制定出先行化疗,以期肿瘤能够“被”缩小,而后再选择最佳手术时机的治疗方案。

  逐一剥离“二手”手术获得完胜

  在4次化疗顺利完成后,医院检查张先生的肿瘤并未缩小,但是张先生的身体状况已被调整到最佳水准,而且各种检查也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存在着可以完成手术的细微间隙,在与病人和家属充分交换意见之后,毛伟征主任和他的团队决定直面这次挑战。

  3月初,胃癌根治术如期进行。毛伟征主任在其他医生的密切配合下,从肿瘤与周围组织留给他们的空间入手,凭借精准的解剖和精细的操作,花了比常规胃癌根治术多出1小时的时间,将如饺子一样粘成一团的“脏器和周围组织”逐一剥离,顺利完成了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并按照胃癌治疗指南规定,对胃癌周围有转移可能的淋巴结进行了彻底清扫,术后10天,张先生顺利出院回家。

  吃对饭远离胃肠肿瘤

  据统计,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都是消化道肿瘤大国,但日本、韩国的消化道疾病死亡率却大大低于我国,因为他们比较重视早期腔镜检查,70% 左右的消化道肿瘤都能在早期被发现;而我国,90%病人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毛伟征主任提醒大家,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40岁以上胃病久冶不愈的患者等胃癌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到专业性强的综合医院查体,对癌前病变者应通过X线、纤维胃镜粘膜活检进行监测,一经确诊,尽早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毛主任告诉记者,中国人消化道肿瘤的高发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不大,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饮食结构造成的。以前,主要是食物匮乏导致的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比较高发,因为那些食物比较粗糙,新鲜度和营养价值都不够高;最近几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肠道癌症等下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也开始明显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肠癌发病率增高的同时,胃癌发病并没有预期的下降,这是因为,现代人的饮食选择虽然丰富多样了,但是三餐不定、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也在伤害着都市人群的消化道健康。

  毛伟征主任希望大家能学习一下欧美人的饮食结构,欧美人日常摄入的食物能保持在十种左右,甚至更多,其中包括面包、土豆、牛肉、鸡肉、番茄、洋葱、生菜等等,这种相对稳定、经过几代人尝试,并最终保留下来的饮食结构,对胃肠道更有益、更健康、更安全。

  通讯员/伊丽明  文/徐圆  

   [编辑: 董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