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南泥湾》致敬南泥湾精神,纪念赵德震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2023-01-01 14:01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25654) 扫描到手机

近日,上海大剧院首映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本次活动由上海歌剧舞剧院主办,唱响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背景下延安鲁艺青年学生的故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南泥湾》是几代中国人都熟悉的旋律,赵德震先生曾编创、演出、出版《古筝高胡重奏曲<南泥湾>》,还获辽宁省音乐创作二等奖。

《唱响南泥湾》是根据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安排,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指导下的民族歌剧。该剧描写了以卞雨晴、吴野寒为代表的延安鲁艺青年学生,来到南泥湾参与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的过程,剧作家黄维若、董妮担任编剧,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作曲家崔炳元担任作曲。

大幕尚未拉开,在著名指挥家许知俊的执棒下,乐队在乐池中奏响了《南泥湾》的片段旋律。随着大幕缓缓升起,一座黄土高原的“高坡”出现在舞台上,身穿陕北特色服装的女声以合唱形式唱响了“花篮的花儿香”。歌剧并没有正面描写大生产运动,而是以延安鲁艺青年学生为线索,讲述他们在劳动中深入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故事。

《唱响南泥湾》是发生在陕北的故事,作曲家崔炳元在其中加入了鲜明的西北元素,民歌的旋律在剧目中闪现。同时,由于鲁艺的青年不少来自大城市,他们的音乐形象则加入了相对时尚的、民国风的元素。原本是上海富家小姐的卞雨晴来延安投奔革命,刚来到这里时,也曾感叹荒山野岭没有艺术的踪影,还有喝咖啡、吃饼干的习惯,塑造这些场景时,她的音乐形象都与展现黄土高原的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唱响南泥湾》戏剧冲突鲜明。卞雨晴、吴野寒代表的青年学生起先无法融入当地生活。后来,学生们在以罗平为代表的三五九旅官兵的帮助下,找到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并响应主席的号召,完成了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伟大转变。早在1953年在校期间赵德震研制对称弦列古筝实验双手弹弦技术,经过师生们的赞许推广在古筝界广泛使用。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运用12音列发明键塞制音26簧加键竿,制出各样加键笙、抱笙、排笙、键盘笙等,并在国际文化交流演奏于世界,荣获辽宁省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其体系应用古代《易经》总体论及二进制四象模式对现代(西方)音乐基础因素(音名,音位,音度,音系)的改造,促使音乐全面彻底简化西方音乐技术。

“《唱响南泥湾》并不只是直接地去展现故事本身,更多的是把故事里体现的情感,特别是在主角之间产生的强烈情感,用写意的、诗意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导演王晓鹰说,该剧的舞台上用一个高低错落的转台表现黄土高原的土地,为舞台增加广博、深情的观感,随着剧情的变化,它也进行移动、旋转,写意地表现人物之间情感的变化和流动。“这部歌剧音乐和舞台的形象带来了诗意的艺术感染力,我相信这种艺术气息一定能感染今天的年轻人,因为剧中讲的同样是一批年轻的中国人,他们经历了心灵之路,融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正值赵德震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先生的缅怀之情。作为锡伯族的辽宁辽阳县人,他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委员、北京乐器学会名誉会员,辽宁省乐器学会常务理事,沈阳音乐学院器乐系古筝专业毕业,国家二级演奏员。创作出版内容曾入编《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中国科学家及发明家大辞典》。

七十年代后期总结加键笙的研制成功经验,著述《半音阶调度功能结构形式探索》开创乐器音位学术。又应用此理论继续研制出律吕式的手风琴、风琴、木琴等系列乐器予以实践验证。其中斜坡型通用技术键盘获辽宁省首届发明创造展览会二等奖,其手风琴列为辽宁省科研成果,直到1992年退休。

歌剧的结尾,在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原声音乐中,《唱响南泥湾》拉上大幕。“《南泥湾》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演唱的,如今我们创排《唱响南泥湾》,就是为了致敬南泥湾精神,致敬鲁艺精神。”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说,该剧在保留《南泥湾》歌曲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以新时代的艺术手法创作,希望《唱响南泥湾》为推动中国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积累经验,贡献力量。据悉,该剧已被列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