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高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精神

2022-11-28 15:18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40294) 扫描到手机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下面,从“三个高度”来认识理解这段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从历史的高度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就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则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民性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人民的理论,并得到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才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写了人类历史,生动诠释了“行”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之所以历经百年永不衰、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劳苦大众放在心里。为劳苦大众的解放探索科学真理,要求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具备渊博的学识、非凡的睿智,更需要其具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深入实践的恒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马克思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贫穷和疾病的困扰,加上反动势力无休无止的迫害,使得本来已经极为复杂的研究工作更加举步维艰。这种种困难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他没有沮丧气馁,没有畏葸不前,反而以更加严谨缜密的态度对待《资本论》的创作。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毛泽东念念不忘革命初衷。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实践中,毛泽东和全党进行了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过程充满曲折和艰辛。不论采取何种政策举措,“马克思主义者永远不许剥夺劳动者”,是毛泽东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无产阶级不能剥夺劳动者,不能剥夺农民和城市小生产者,只能剥夺剥夺者,这是一条基本原则。”1961年,他在与地方领导同志谈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如果百分之八十几的农民不满意国家政权,不满意共产党,那怎么能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呢?”“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代表劳动者的。”在毛泽东那里,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是”与“否”,就在于如何对待人民,首先是如何对待中国人民,特别是当年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用毛泽东的话说,“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因为他始终认为“我是站在人民之中,不是站在人民之上”。

二、从新时代的高度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上下一心,把中国从落后挨打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负责任大国,把中国人民的向往从追求温饱、实现小康转变为追求更加富裕、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把从全国党员不足60人的小党弱党发展为拥有近9600万党员的大党强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苦难辉煌。不由得使人发问,中国共产党凭什么走得如此从容自信、如此豪迈壮阔?靠什么赢得万民归心,获得扎实执政基础?这一切的答案要到党的奋斗史、建设史中去寻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的回响穿越时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铿锵的宣示淬铁成钉。为了实现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千年夙愿,党领导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全力投入,东西部协作精准对接,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户户贫困乡亲感受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一座座寂静的深山涌动着生机和希望。

进入新时代,我们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施工图”恢弘展开。从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根本制度,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再到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使科学社会主义释放出具有强大说服力、感召力的真理光芒!

天地有正气,浩然塞苍冥。如果说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的正义事业、崇高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新时代以最鲜明的底色、最厚重的底气,那么新时代就以它最波澜壮阔的实践,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新的思想维度、新的历史高度。

三、从实现“中国梦”高度看“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正如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三年来的疫情防控,我们的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这次疫情虽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要积极主动作为,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我们国家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中国实践,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生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问题。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委员会副书记、青岛校区党总支书记 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