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道的“抢修员”:青岛道路救助基金人的生死时速

2025-07-09 10:37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7029) 扫描到手机

五月的青岛,黄岛区中心医院ICU的指示灯彻夜未熄。外地务工人员刘先生躺在病房里——嵩山隧道车祸造成他颅骨骨折、全身多处损伤,而更深的绝望来自于费用的困境:肇事车辆未购买交强险、肇事司机无力垫付费用、家庭积蓄在多次手术中也几近耗尽,症监护室的每日治疗费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道路救助基金开发区服务站的中路保险承办人员李玉翠接到求助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安抚家属:“救命优先,费用我们来想办法!”随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火速协调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全程陪同家属准备材料,奔波于医院、街道等多部门,同步对接基金站启动加急审批道路救助基金垫付手续。

当10万元救助款汇入医院账户时,这犹如及时雨般到来的救命钱,让治疗得以延续,如今刘先生已顺利转入康复科。

这样的场景李玉翠经历过太多次,看着家属颤抖的手在道路救助基金回执单上签下名字,李玉翠指向窗外基金站的徽标——盾牌中央托起的心形图案,在晨光中格外醒目,“道路救助基金就像保险网络的'应急补网',当交强险缺失时,它就是兜住生命的最后一道安全绳。”

救急难不是口号,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在青岛市财政局牵头、交通管理支队管理的道路救助基金应急托底机制下,那些在医院长廊奔跑的清晨,在复印机旁守候的深夜,不是英雄史诗,只是平凡守护者的日常,最终都化作政府关怀、保险服务的社会责任延伸,用专业守护生命尊严,让绝望处亦有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