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骤减,消费贷首降,盈利能力不被看好……2025年,浙商银行新行长如何破局?

2025-04-07 21:29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7592) 扫描到手机

近日,浙商银行发布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浙商银行表示,2024年是浙商银行成立20周年,是进阶登高、勇毅前行的一年。但《报告》显示,虽然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收、利润双增,但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多个财务指标下降,消费贷余额更同比下降近20%,现金流较上年减少161.98%。2025年,浙商银行因盈利能力不被看好而被机构下调盈利预测,年内已两次遭股东减持,年内合计被罚超1900万元……

经营业绩:

净利润增速已明显放缓,多个财务指标

《报告》显示,2024年浙商银行营业收入676.50 亿元,较上年增长 6.19%;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51.86亿元,较上年增长0.92%。此前,该行发布的2024半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52.79亿元,同比增长6.18%;实现归母净利润79.99亿元,同比增长3.31%。再之前,该行发布的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同比增长4.29%;实现归母净利润150.48亿元,同比上涨10.5%。由此可见,浙商银行虽然在2024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增,但净利润增速已明显放缓。

另据《报告》,2024年该行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多个财务指标下降。报告期内,该行利息净收入451.57亿元,较上年减少23.71亿元,下降4.99%;净利差为1.52%,较上年下降29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1.71%,较上年下降30个基点。《报告》还显示,2024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87亿元,较上年减少5.53亿元,下降10.97%。其中:代理及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22.65亿元,较上年增加4.16亿元;承诺及担保业务手续费收入10.31亿元,较上年减少4.04亿元;承销及咨询业务收入9.28亿元,较上年减少1.48亿元。此外,该行的拨备覆盖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93个百分点,降至178.67%,为过去三年中的最低水平。

另据《报告》,报告期内,浙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近20%。这是浙商银行自2019年11月A股上市以来,个人消费贷款首次出现下降。

《报告》显示,浙商银行全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174.05亿元,较2023年末的1467.10亿元减少了293.05亿元,同比下降19.97%。此前,浙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369.82亿元。

此外,《报告》还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行吸收存款的余额为19222.89亿元,较2024三季度末年的19139.92亿元增加了82.97亿元,但与2024年上半年末的19384.79亿元相比,减少了161.9亿元。

由于上述种种,国信证券研报表示,该公司基本面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但考虑到行业经营压力较大,略微下调盈利预测并往前推一年,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56/163/173亿元(2025至2026原预测值165/179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3.0%/4.0%/6.7%。平安证券给出的投资建议是:考虑到当前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仍存,小幅下调公司2025至20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至2027年EPS(每股盈利)分别为0.57/0.61/0.66元(原25-26年EPS预测分别为0.62/0.68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3.7%/5.9%/8.4%(原2025至2026年盈利增速预测分别为7.9%/9.4%)。

还是因为盈利能力不被看好,浙商银行年内已两次遭股东减持。3月26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股东山东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国信”)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该行1.95亿股,占总股本的0.71%。此次减持后,山东国信持股比例降至2.09%,距离“清仓式减持”仅一步之遥。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行年内第二次遭遇重要股东减持。1月21日,浙商银行公告称,横店集团基于自身经营发展需要,拟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其持有的A股股票不超过约2.746亿股(含本数),即减持比例不超过浙商银行总股本的1%。拟减持股份来源为IPO前取得,减持期间为2025年2月20日至5月19日。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减持或与股东对该行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有关。引人注意的是,浙商银行此前曾因业绩增速亮眼获多路资本追捧。

贷款质量:

新增关注贷款94.05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同比增35%

《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正常贷款17774.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00.37亿元;关注贷款444.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05亿元,关注贷款率2.40%,比上年末上升0.3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254.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98亿元,不良贷款率1.38%。截至报告期末,逾期贷款余额335.1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25亿元;其中90天以上逾期贷款211.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7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该集团重组贷款和垫款总额128.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9.02亿元 ;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重组贷款和垫款总额15.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48亿元。

此外,《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浙商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04.78亿元,较上年减少161.98%,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压力较大。另据《报告》,浙商银行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为281.95亿元,较上年增长7.97%,主要是为应对潜在风险,合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此前,浙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257.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1亿元,不良贷款率1.43%,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谈及风险化解和资产质量的问题,浙商银行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潘华枫在4月3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4年全年处置的不良资产,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比上一年多了35%,“2024年新计提减值准备绝对额比上一年多提了21个亿,比上年增加了将近8%,占营收比例超过了41%,力度非常大。”

合规问题:

开年被罚超1900万元,已远超去年总和

浙商银行在《报告》中表示,报告期内,该行扎实推进各项内控合规管理措施落地,不断提升合规风险管理质效。常态化开展“合规形象提升年”活动,持续实施合规承诺制度,强化员工警示教育,促进内控合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但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该行已因违法违规合计被罚超1900万元,已远超去年的总罚金1100万元。4月1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中签订空白合同,向保证人隐瞒实际贷款金额以及员工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被罚70万元;3月17日,浙商银行滨海新区分行因在信贷资金用途监控、客户经营情况跟踪等被处以30万元罚款。两个月之前,1月27日,浙商银行一次性收了两张罚单。一张罚单指向浙商银行重庆分行,具体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变相“存贷挂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贷款“三查”不到位,绩效考核不符合监管要求、设置不合理存款考核要求,未将贴现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因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该分行被罚170万元。另一张罚单指向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责令改正,并被处以1680万元的罚款。与此同时,该行的七名时任高管也因各自涉及的不当行为被处罚。上海分行的违法违规具体包括: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不规范经营、资产池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跨境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需求测算不到位、虚增存贷款、信用卡业务不审慎、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严、同业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贸易融资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开立保函、未按规定对质押资产确权登记、委托贷款委托人不合规、员工异常行为管理不到位等。实际上,这并非浙商银行上海分行接到的第一张千万级罚单。2023年12月29日,该分行还曾因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被罚没合计1734.50万元。同时被罚的还有时任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其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

另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浙商银行以及分支机构累计收到监管罚单近30张,合计被罚金额超过1100万元,其中不乏百万级罚单。如泰州分行因项目贷款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被没收违法所得并被罚款合计302.5万元。浙商银行淮安分行因“个人贷款贷前调查不审慎、向无真实资本金的项目发放贷款”等违规行为,被监管机构罚款200万元。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浙商银行被罚款超2800万元,几乎每个月都会因各种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另有媒体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的公开处罚数据,统计出该行2019年至2021年累计被罚金额超过1.8亿元。

梳理发现,浙商银行驻鲁分支机构对2024年和2023年该行合计不菲的罚金也有“贡献”。2024年1月19日,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分行因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5万元;2023年4月,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因因信贷管理不尽职,授信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尽职被罚款85万元;2023年12月,因办理供应链融资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严,浙商银行临沂分行被罚款30万元。

对于浙商银行屡接罚单屡次被罚,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商银行接连受到处罚,反映出其在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被列出的违规行为来看,这些问题涵盖了信贷业务、资产池管理、跨境贷款、存款与贷款操作、信用卡及票据业务等多个方面,显示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制度执行上的广泛缺陷。这些违规行为不仅可能损害客户的利益,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影响银行自身的声誉和长期发展。对于屡屡出现的合规难题,余丰慧表示,这首先反映了浙商银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对风险控制重视不足,尤其是在新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时缺乏足够的审慎态度。其次,也暴露出该行在员工培训和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高管变动:

去年高管变动频繁,行长空缺七个月

4月2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陈海强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同时提名陈海强任浙商银行行长。按照公告,董事会还将按照法定程序完成行长的聘任工作。此前,2024年8月8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职务,暂由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至今近八个月。

浙商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陈海强1974年10月出生,曾任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副主任科员,招商银行宁波北仑支行行长、宁波分行副行长,浙商银行宁波分行行长,浙商银行行长助理兼杭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浙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公开信息显示,浙商银行近年来高管变动频繁。仅2024年,浙商银行董事会有4位董事离任,新进5位董事,而在高级管理人员中,新聘任9位高管成员,1位辞职,且有多名原高管被查。

对于2025年,陆建强在年报致辞中表示,站在20周年新起点上,浙商银行将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全面打响新一轮“深耕浙江”三年行动计划。不知道未来,这位新行长如何带领浙商银行走出净利润增速放缓和合规问题频发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