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 藏在老物件里的旧时光
在诸城尚沟河村的一个工厂里,坐落着两间不起眼的仓库,这里就是尚德民俗博物馆的地址。步入其中,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引导着来人一步步回溯到时代的记忆里。而它们的发起人,就是尚沟河村的村民——袁增海。
老物件置新家
今年56岁的袁增海是土生土长的诸城人,从小受家风的影响,爱好积攒老物件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积攒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积攒了四万多件。
“时间长了之后,这些东西越积攒越多,我又看附近都没有人干这个的,自然而然的就有一种社会责任,就想把这个东西给它保存好、保护好,把这些物件背后的文化底蕴给它挖掘出来,让后人再谈起这个东西的时候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了这个想法后,袁增海开始着手把散落在厂房角落的老物件集中起来,按照不同的用途为它们归类,给它们安置新“家”,并为它们的“家”赋予了新的名字——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小博物馆里的大智慧
在袁增海的眼中,每个老物件儿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它们都是历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它们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始终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文化符号,不应该被埋没和遗忘。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物件好好的收藏,把它们背后的故事慢慢的整理、发掘,为后人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老鼠钻进去就从这里钻,老鼠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不管是推,还是拉,这个风箱都有风会吹着它,所以叫两头受气。”
“这个是卖货郎挑的担,上面放一些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大的布匹放下面。这是货郎鼓,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呢,得先摇货郎鼓,这个东西是有节奏的,有快有慢,一听着这个声音,人家就知道卖货郎来了。以前这个卖货郎在农村是很重要的一个行当,因为那时候也没有超市,整个的流通就靠他。他还有一个作用,相当于后来供销社的收购站,还收着破烂、百货、农副产品什么的,所以他可以买也可以换。货郎鼓这个东西很特别,有锣有鼓。咱古代的时候说,打鼓是进攻,敲锣是收兵,鸣金收兵嘛。从这里你看这个卖货郎,能进能退,能屈能伸。”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因为什么呢?整个剃头挑子和别的挑子都不一样,只有它是一边热一边凉。因为它有一边是要放热水的,给客人理发的时候洗头用,所以它这一边必须是热的。”
“磨剪子戗菜刀,这个说法不能倒过来,为什么剪子不能戗,剪子只能磨,而且它这个直面不能磨,只能磨这个斜面,因为直面一磨剪子就废了。还有一个说法是剪子好磨,三锤难学,就是说磨剪子你都会,但是这三锤不好学,有些人一辈子这三锤也学不会,好使不好使,关键就在这三锤。为什么叫戗菜刀呢?打刀的时候,这一块都是铁的,好钢是用在刀刃上的,只有刀刃这一块是钢的,打的时候是铁包着钢,磨刀之前,要先用戗子把这一块铁戗掉,光磨里面那块钢,这就叫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没有金刚钻儿,不拦瓷器活儿。你要是没有金刚钻钻头的话,你只能钻这种陶,钻不了瓷,因为以前这个金刚钻的钻头很难弄,所以没有这个金刚钻,这样的活儿你就别揽了。”
......
每拿起一件老物件,袁增海都能讲出它们背后的故事,听着听着,就仿佛融入了历史,伫立在时间之外,与它们隔空对话。
脚步未曾停歇 故事仍在继续
袁增海在收集这些老物件的同时,也做着修复的工作,他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看着一件件重新焕发生机的老物件,他的幸福感愈来愈强,闻名找他来修复的人也愈来愈多。一盘盘等待修复的磁带、放映机、CD机,在他的工作室随处可见。
“我现在收集的已经差不多了,最近这十年吧,我主要做的就是整理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要是一个个的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太多了。”像这样的谚语、典故,袁增海如数家珍,他的尚德民俗博物馆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老物件入住,它们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本就不应该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从与袁增海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他身上还有许多“标签”,诸城市人大代表、诸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诸城市文联副主席(兼职)、潍坊市博物馆学会理事等等,但他说:“其实我归根结底还是农民,我就是农民。”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干了点儿普普通通的事儿。”袁增海和记者聊完,稍事休整后又钻进他的工作室修复和整理老物件了,他和这些老物件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大众新闻·半岛网记者伏晓雨 高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