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监测破局康复禁区 神经重症患者重获生机
半岛网1月9日讯(记者 李京媛 通讯员 张金)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多元化发展,神经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升,但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复杂,患者病情危重,神经重症患者的致残率较高,术后生存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在国内率先提出“康治一体 超前干预”理念,以多模态脑功能监测为主导,综合评估各项监测参数,为神经重症患者提供重要的诊疗依据,实现临床问题导向性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并将康复贯穿于疾病诊疗全过程,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
医护康合力闯关 缔造康复奇迹
前不久,市民赵女士(化名)突发剧烈头痛晕倒在地,急查CT示脑出血。从患者发病到紧急制定手术方案,再到上手术台,仅仅用时60分钟。
国内外神经重症指南及专家共识提出,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是术后的24—48小时。因此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稳定后,本部神经外科立即启动脑复苏干预。术后24小时,制定个性化唤醒方案:采用大脑促醒音乐疗法,间断、交替、定时播放患者最喜爱的歌曲,同时采取家属亲情呼唤和床旁抚触按摩。
术后48-72小时,患者患者肌力1级,大脑处于血供低潮期。康复师为患者进行胸廓扩张运动,进一步促进胸部扩张,完成每日两次的关节被动运动。
术后4天-10天,肌力达到2级,实施关节主动运动皮肤电阻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循序渐进进行肌力恢复。术后15天、20天、25天分别进行坐位训练、电动起立床和行走步态训练,康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术后28天,患者每天进行言语书写治疗,积极配合力量和精细动作的训练,同时进行针灸治疗,肌力达到4级以上。术后一个月,患者已经可以独立行走。
经过医、护、康团队的系统治疗,6个月后患者顺利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突破康复禁区 “活下来”变“活得好”
从“活下来”变“活得好”,神经重症早期康复是必经之路。由王伟民副院长牵头建立的神经重症康治一体化团队,由资深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电生理师、护士等多专业组成,多学科团队之间相互交叉,贯穿始终,密切协作。
在多模态数据科学监测下,神经重症康治一体化团队凭借丰富的急危重症抢救经验,敢于突破康复禁区,将康复时机提前至24-48小时内,由原先一刀切方案细化到促醒、活动、自理三阶梯过渡;利用多模态手段实时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及脑氧,整合多个参数并将其与临床指标相结合,读懂患者大脑所传递的信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治疗决策。
近三年来,本部神经外科已有上百名患者接受了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肌力水平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获益明显。
精医卓越守护生命健康
今年10月,由本部神经外科护士长侯晓群、护士房芳主导的《康治一体 超前干预——多模态模式下神经重症康治一体化管理实践》案例,在第八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擂台赛总决赛中获评“卓越案例”。11月,该案例获评第七季中国医院管理奖学科管理主题“区域优秀奖”。
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作为青岛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主委单位、青岛市神经重症专科联盟会长单位,在多模态监测变革下,将坚持“康治一体 超前干预”理念,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让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得到最大程度保障,提高远期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神经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 半岛V视|拨开阴霾,重获新生……HIV感染者实录
- 何以中国丨走进孔子研究院 感受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活力与生机
- 重获“心”生,青岛市市立医院硬核TAVR为九旬老人心脏换“阀”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长江大保护——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新时代画卷)
- 追热点丨从“人类禁区”变“网红景区”?突然爆火的哀牢山,不是“想进就能进”
- 印尼归化后卫助力特温特客场逼平曼联 国足攻击线在青岛如何破局?
- 关注中报|百信银行上半年营利双降,总资产缩水约79亿,新任行长如何破局?
- 风口财评丨“大唐不夜城”为文旅产业破局亮灯
- 头皮下长了6厘米大的瘤,八旬老人千里来青求医!手术加康复重获新生
- 淄博:以“链”破局 激活发展强引擎